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题记
晨曦初露是一种媚美;笑靥如花是一种甜美;落红随风而舞是动态美;锦绣河山的画卷是静态美;悠扬动听的小曲带有音乐美;古风老房子具有建筑美。生活中,美弥漫空气,充斥着每一寸土地。只有有审美素养的人才能发现美。
朱光潜先生曾说:“我认为任何自然状态的东西,包括未经认识与体会的艺术品在内,都还没有美学意义的美。”我们对美的意识开始醒悟与求索,美的“芝麻开花”是——?
我们循着横纵两线,寻找美的密码。于是我将视野定位于我的家乡,亦即朱先生的故里——中国桐城。
我生活在桐城,虽然这只是个县级市,却不乏美的显现。正所谓鲲鹏在腾飞,文化在发展。这儿有清代的父、子状元与宰相,他们留下了宝贵遗产“六尺巷”及其“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人物美;这儿有文庙,体现了从古至今的“尊师重道”的古典美;这儿有悠久历史的桐城中学,随处可见“人才的摇篮”里的校园文化美。这儿还有……
——桐城“六尺巷”中藏有历史的人物美
安徽桐城自古众孕人杰。清康、雍、乾三朝鼎盛时期,桐城出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谦逊与礼让,留下“六尺巷”,美名万里传。于父辈,祖辈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代代相传。“六尺巷”在张英那里宽了六尺,而在张廷玉的心胸又宽了万丈。张廷玉知子若霭经殿试为一甲探花后,却对雍正长跪不起:“启禀皇上,臣子张若霭幼年初学,得中进士,已属侥幸;若蒙天恩取在二甲之内,臣父子便感激不尽了;若置于一甲,是断断不敢当的。万请皇上收回成命,将若霭改置二甲”至此,皇帝拗不过张廷玉。只好,将若霭改为二甲头名,且发一道明谕将此事颁示中外,以彰扬克己利他、勉慰天下寒士之意。真乃“心底无私天地宽”。这种“不给儿子争状元,倒给儿子辞探花”的事实更创造了中华美德之典范。张氏父子留下的历史人物美,万古弥香。
——桐城的文庙里保存着厚重的古典文化美
古代儒学教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诗、礼、乐便是萌芽状态的美,在文庙里,首先想看的便是“万人师表”孔子的雕像,他是儒家的开山鼻祖,他传递出来的“五美”是儒家经典,即以“仁”为核心的大美。跨越历史时空延续到清代,把有人性的“尊师重道”与文学艺术融合为一体,并汲起中华美学传统,在方苞、姚鼐、刘大櫆等人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义理、考据、辞章”的古文结构与理论;由熟知《三礼》的内阁学士任《大清一统志》总裁官,且刊印《古文约集》钦定为教科书流布,这代表了桐城学人倡导的“以古文为时文”的文学观点在全国推广,又编辑《古文辞类纂》,作为知识分子的经典古文读物,从而形成“桐城派”流布清代二百余年。这对清代乃至后来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尤其对桐城一方儿女更有直接引导与美的陶冶。《美学浅识》一书中多次提及的美育的重要性,就是受此影响而写成,的确,在如今物质丰盈的社会,人们应勿忘对美的认识,更应该关注美育,只有审美的人才能去创造美,从而让人心灵更纯洁,让社会更进步,让生活更加美好。
——桐城中学的校园内生展着文化美
1902年,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在他的家乡桐城创办了桐城中学,如今这已是一所百年名校。在这儿,学生可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对于美育,学校内一直开设了体育、音乐和美术课,着重培养人的身体健康素质和各种审美器官的素质,如懂音乐的耳朵和观察形式美的眼睛,从而引导主体的敏感丰富性,增强人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各科教学中,也注重渗入审美教育,不仅陶冶学生审美情操,而且培养审美能力,这样在美的魅力与文化教育驱动下,培育了一批杰出人才。解放前的学生如外交家、艺术家黄镇(1909-1989年),文学家舒芜(1922——),民盟领导人章伯钧(1895-1969年),中科院院士孙德和(1911-1981年)等;解放后的学生如中科院院士陆大道(1940——)、程和平(1962——)、工程院院士吴曼青(1965——),解放军少将张国威(1931——)、曹新国(1940——)等。尤其是美神朱光潜(1897—1986年),就从这儿走出去的。他一直关怀母校,每出版一部著作,都不忘赠送给母校,且为母校题词“人才的摇篮”;他的《诗论》是美学经典,以审美的眼光论述了诗的起源,将诗与人格美相结合起来,让人对美有了另一番认识;他认真研究马克思美学,有时重新翻译某些重要内容,指出官方翻译有些失误的地方,并从文艺角度出发,给美以“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定义,从而使美学成为“显学”。因此,他耄耋之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说:“我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我是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美学著作等身,中华书局为其出版《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三十卷,向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在环境优美的桐城中学校园内学习,未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美城涵藏着美的密码。美城虽小,只要发现,有其大美。父子宰相与清官包拯、海瑞比,文庙与故宫比,桐城中学与清华园比,也许不及其影响大,但却有相同的审美价值,且别有一番乡土风味与特色。其密码所在,就是桐城老乡纯朴无私的心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桐城的审美文化,我们只有用心灵去欣赏它,还要借审美的想象力,才能从宏观上体验到文化的美感;带有老家的文化密码,无论离家多么遥远都能为祖国为人民创造出审美的价值!
- 上一篇: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 下一篇:《诗经》——美乎情也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273号 | 皖ICP备17008546号-1
Copyright © 2007-2019 安徽省桐城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6-6121503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技术支持:桐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