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研>>教研活动

美 的 修 行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6-01-12    浏览次数:4304  次
    美依然是逃犯,在两千年的通缉里,从未到案
                                               ——题记
    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先哲们曾就“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过异常激烈的辩论。后来柏拉图开始从哲学思辩角度对美学进行思考:“美的本质是美的理式”,即现实生活中一切事物的美都源其本身,不论是一块石头,亦或是一门学问。而古代中国的美学则正式起源于道家庄子,睿智如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任何事物的美在于自然天性,而非人为造作。
    古今中外思想家、美学家关于美的论述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尽管学派角度不同,但思想碰撞后的内核却都能显示出美的问题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追求。而对于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身陷囹圄的人们似乎更应热衷于对美的追求,以一颗虔诚之心,褪却喧嚣浮华。
    追寻审美价值。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是说,任何事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观照其美,必须有人的思想意识,且通过审美活动去发现它,这才由物升华到审美文化。古代中国本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不仅科技上有四大发明,有洋洋大观的《二十四史》、《全唐诗》等文化经典,还有如万里长城的艺术瑰宝,却在近二百年来逐渐落后,追究其原因即是对艺术与自然科学的不重视,在由传统美学向科学美学发展的重要关头掉了链子,遗恨于千古。
    “美育”的存在必要性。
    当今教育的一大显著特征为客观的发展与人的主观愿望不和谐。这种畸形的体制逐渐磨灭了人的创造天赋,而培养人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却是时代赋予劳动者的新的要求,是生产变革的动力,“现代人”为改变这种现状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孜孜不倦,却大多盲目冲撞,因此,如何实施具有美感的教育体制将成为“现代人”乃至整个人类在美的修行历程上的重要课题。
    在中国美育思想可溯源至孔子,他赞扬《韶》乐,“尽美矣,又尽善矣”也总结了一套关于美育的课题,把《乐》同《诗》、《礼》连接起来,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应从学《诗》开始,以激发情感和意志;进而学《礼》,以约束其言行;学《乐》以成性格。尽管对于“现代人”而言这种美与大多数人无缘,但其中以“美”来育人的思想值得借鉴。
    当代人“美育”,必须传授美学基本知识,因为美学有超个人功利、超时空和超现实的特性,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各门科学的“联络线索”。在教育中,必须把美学的原则与规律渗透到各科教学与各种教育活动中,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即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因此,只有学习美学,并参加社会实践和审美的人,才能使世俗的社会人走向具有理性的自由人。
    人性因复杂而神秘,因简单而挚美。保持一份宁静淡泊的心境是美学的另一种精神追求。
    寻心灵的一方静土,带一本书,关上通往外界的门,只留阳光作伴。或是不可避免的存活于繁华,能力者不哗众取宠,地位不够高的不刻意迎合。观察新雨后荷叶上的露珠,品味沉淀后的温润;倾听夏夜里声嘶力竭的蝉鸣,感受生命的搏击。河畔路过的风,夜里行走的美,都是至真至美的风景。
    怀抱一份随遇而安的心境,做不轻言的桃李,在美的路上修行,只有审美的人,才能去创造美,从而让人的心灵更纯洁,让社会更文明,让生活更幸福。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273号     |     皖ICP备17008546号-1

Copyright © 2007-2019   安徽省桐城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6-6121503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技术支持:桐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