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点滴体会
著名美学家郭因所著《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是本“大美学”。我在书中读了他探隐发微、深思远虑的关于哲学与美学独到的见解,给人“振聋发聩”的启迪和教育,让我大开眼界,美真的无所不在,不仅有艺术美,而且在生活与生产各个方面都与美有关。尤其书中言简意赅短语,更给人以“醍醐灌顶”感觉,真是恨读晚矣!如郭因说:“美学应当是、也必然是一门指导人们的美化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科学”。(引《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P298,以下引用只标页码)。这就给我们指明了“美学是美化世界的科学”之本质,这就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美学理论,大大提升了美的价值,其理由如下:
美学的诞生与发展
美学是概括性很强的普世文化,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文明的记录,各个国家根据各自民族的历史与各地民生、民俗与民情等民族特色提炼的精粹内容注入其中,将美学不断丰富与发展起来,可以简约为三个时期。
一是幼年期,有意大利的维柯(1668-1744),他是哲学、美学家,著有《新科学》等,他提出“人类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强调实践方面的创造活动。他为美学理论发展起到奠基作用。还有德国的鲍姆加登(1719-1792),也是哲学家、美学家。他首先建立“美学”(或称“感觉学”)。“美学”从此脱离哲学而诞生为一门独立科学,因此他有“美学之父”之称。但他局限于美是感性认识,是很有缺陷的美学。
二是少年期,有德国的康德(1724-1804)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他把人的心理功能分成知、情、意三方面,撰写《判断力批判》等著作,对美的认识都比以前人更为深刻,把审美活动归于判断力,归于单纯感官,认为美是道德观念的象征。因此,他的美学观偏于感情一端,也很片面。还有德国的黑格尔(1770-1831)是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是美学集大成者,著有《美学》三卷本(后人根据其演讲录整理),他给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发展了康德美学理念,但他的美学是偏于文艺的唯心主义美学,其美学观也比较偏狭。
三是成年期。有马克思(1818-1883),他以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眼力,从直接经验中观察劳动者创造美和艺术,推动了科学和艺术进步与发展,他又深入研究维柯、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与美学,批判地吸收和改造了人类二千多年追求“美”的文化遗产中一切有价值的间接经验,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理论创新,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掲示了“美的规律”应是“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塑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50-51)还有恩格斯(1820-1895),在他《自然辩证法》中精辟论述了人、自然和世界关系,认为人在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中发展了自身的手、脑、语言、思维以及审美能力等,即人在劳动中不仅创造了美,也创造了自身的各种审美器官,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把美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形成了完整体系的真正的科学,宣告了旧美学的终结,是一次划时代意义变革,拓宽了美学领域,即美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以及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它再也不是哲学认识论的附庸,因为“哲学家只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手稿》,同上,P85)好了,人类运用美学可以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它比哲学有更高的价值了;它更不是艺术的附庸,而是一切科学和文学艺术的“联络线索”了,每门科学都不能欠缺,即各门科学、各种行业都渗透了美学而不被有些人理解罢了,尽管《手稿》搁了九十年,直至1932年在德国出版,但对于闭关锁国的中国来说,美学仍在梦中。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展了美学大讨论,直至六十年代才探索美的意义,又受到“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传播与发展非常艰难和曲折。最终由朱光潜(1897-1986)给美学以定义:“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引《朱光潜》(5卷)P121)这不是与《手稿》上定义相矛盾论吗?且慢,《手稿》是从形象思维角度描述美的意义;朱光潜是从抽象思维角度给美定义。我们不妨把“物种尺度”当作客观条件,把“内在尺度”当作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两者不是一致起来,有什么矛盾呢!郭因对美的定义又推进与发展一步:“就在于客观的美的潜因和主体审美的潜能相互作用后的统一。”(P299)其意更明确易懂。更简明地说:“美的规律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P300)他要求“美学工作者历史使命是根据美学规律去努力美化人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给《美学浅识》一书题辞)就进一步阐明了美学的归宿与最终目标是“美化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更拉近了美学与人类之间距离,人类需要美学,美学需要为人类服务。
美学的存在与作用
席勒(1759-1805)是德国的美学家,诗人。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把文化与审美并轨,提出“审美文化”的概念,即美学是存在于文化中的一种意识形态,如“和谐”就是审美文化内容之一。郭因说:“美学,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P371)发展了“和谐”概念,由此,审美文化不仅促进人自身获得高度和谐与统一,又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与统一,这就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
首先,审美文化核心内容是和谐,它是人性中共同美的显现,二十一世纪和谐已成为中华民族力量的源泉,也是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人民共同利益与追求。当歌唱家谭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独唱会,由画家范曾手书“和谐之声”且画“和平之歌”一轴(装音像盒中)赠送给国际友人(引《范曾自述》P301)。还有作家莫言创作的《红高粱》、《酒国》等小说,已翻译成许多文字在世界各国传播,其审美文化赢得世界好评而获诺贝尔奖。试想,这些审美文化送入各国人民的眼中、心中。这不仅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其次,审美文化可以提升劳动产品竞争力,扩大消费市场。台湾作家蒋勋,在《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一书说:“如果它像沙漠里的暗流一样潜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它就会变成永远竞争力。”(本书P23)一语道破美的魅力也可转化为人的竞争力。例如,我国制造的手机从“仿造”到自己创造“品牌”,从“大哥大”到“平板机”到“智能手机”,愈来愈美,也愈来愈好用,更新换代太快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引领着信息产品消费。这都是科技人员不断更新设计所创造的美,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到一席之地。同样,我国科技人员,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再夺世界第一,计算峰值速度每秒5.49亿亿次和3.39亿亿次。这一切说明我国科技进步,不断创造出美好产品,提升了商品竞争力,中国才成了“世界工厂”。
再次,审美文化不仅创造美,也创造了就业岗位,但在市场经济中要防止劳动的异化。例如,我的凉鞋仅底烂了,若丢掉实在可惜,就拿到“修鞋大王”店内去试一下,师付把鞋看了看说:“完全可以修好”。我看他拿了一双质地坚韧新底换上,经他的手艺加工,真是“修旧如新”。我穿在脚上比穿新凉鞋还扎实、好穿!我想:这是“客观(鞋)与主观(人的劳动)统一,”恰恰是美学意义上的美。虽说他门上没挂“美”,但他的劳动天天在创造美而不理解美的意义。由此想到人只要有创造美的能力,就能创造多种类型的就业岗位。师付是农民工,工作条件很差。我非常同情和尊敬他,常去看他,建议他安装空调,注意休息,劳动时间不宜过长。言下之意,不要只顾赚钱,不顾身体,天天埋头弯腰,连续时间过长过久会造成身体畸形或残疾,那就是产生“劳动异化”。正如郭因说“人类解放的过程。人从不像人到人的过程,那就是从异化到复归的过程”(p293)。对于缺乏审美文化的人来说,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职业劳动者,也会因劳动过度而产生异化。因此,注重审美文化宣传与普及,人在劳动中要遵循“从异化到复归的过程”,即防止“劳动异化”非常重要。
第四,审美文化能激起人类的审美趣味与好奇心,从而提升人类的创新能力。一切文艺和科学活动,都是现代人的自由、自主行为,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那追求美的形象与理想,从心灵深处激发的好奇心,才是创新能力的坚韧不拔毅力之源泉。例如央视“星光大道”节目吸引了全国观众,都是那些参与者的审美兴趣与好奇心,促使他们在“才艺大比拼”中显示创造的能力,又力求在“超越梦想”中超越自我。最近,宇航员在“天宫”开课,即失重条件下开展基础物理试验,那神奇的单摆,神奇的水膜以及魔水球等,就是一次审美文化的演示,激起全国多少人的兴趣与好奇心哪,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播下多少创新的种子!
第五,审美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而且能增强道德之力量。在中华经典文化中就蕴藏着丰厚的智慧与道德之美,因此我们要把它当作审美文化资源好好开发与利用。例如,我们将从这首唐诗中应得到什么启示?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是白居易直言进谏,遭人陷害,被贬到江州当司马时内心情感的形象显现。这给我们一条识人的“真”与“伪”智慧,必须经时间的考验,事久见人心;另一条是如何在险境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往后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如司马迁受“最下腐刑极矣”,仍隐忍苟活,以坚韧的毅力完成《史记》的杰作。由此,后人因得《史记》而欣慰,也因读《报任安书》而震撼!且记住人的一生什么最重要,人的一生应该怎样面对苦难和逆境。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就是引导人们不断追求美,不仅要用美塑造自我,更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创造美。正如郭因所说:“人类之所以需要艺术家,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是因为艺术家能够比一般人更多、更深、更新的发现美,拿美来熏陶人,使人更美,拿美来改造世界与美化世界,使世界更美。”(p25)
反之,若忽视“审美价值”而是以“功利价值”主导现实生活,必然导致所谓“富豪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其结果演变一种“唯利是图”的行为准则,于是只顾“利”而不顾“义”,损人利己,巧取豪夺;导致社会腐败现象和奢靡之风滋生。因此必然发生道德层面上精神危机,严重殃及个人和社会的稳定与安全,甚至有亡党亡国之危险!
美学的未来与普及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人类文明急迫需要把美学推上意识形态的巅峰位置,即是把审美价值应放在一切价值的首位,这是社会与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就是美学已经超越了哲学而成为一门美化(或治理)世界的科学,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其重要作用,正如郭因在《未来世界》一文中告诉我们:
“在那里,
将没有人给人制造的任何苦难和不幸,而只有人与人共同创造的无边的幸福与欢欣。
……
将没有任何对天上的神或人间的“神”的迷信和崇拜,而只有对真、善、美的爱恋与追求。
在那里,
人类相互的爱已经战胜了相互的恨,爱所产生的一切,已经战胜了恨所所产生的一切。”(p144)但由于人们对美的价值不甚理解,从而对美学未引起重视。因此,未来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件事。
首先,要立法,依法律保护美学的存在与发展。建议在《宪法》中,要增加马克思主义美学内容,以显示我国爱美、爱和平与发展的社会主义特色。反思我国以往有不少学者研究美学与其成果,由于没有法律保护,不仅没有得到应用,而且受到无知者践踏和破坏,实在令人痛心!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倡治理国家实施“美政”——“尊五美,屏四恶,”也被历代政府束之高阁,甚至有人批之为“封建思想”;美学家朱光潜终生致力于美学研究,没来由受到批判和迫害;在八十年代曾提倡“五讲四美”,有“心灵美、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不知有什么不好?也被有些人反对掉了。总之,历史的经验必须注意,只有立法,才能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其次,加强对审美文化的评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向广大消费者提供经过选择的有品位的精神食粮。同时,要严防有人用“美”的包装贩卖丑的私货,坑害消费者,以此保护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对此,郭因在《艺术美批评》中做了深入细致研究,他说:“一个艺术批评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美的情操和博大精深的胸襟与识力。”(p94)要求“一个艺术批评家最大职责,应在于发现与培育足以移志的艺术美。”(p90)若没有艺术评论家,那么“艺术欣赏者对香花杂草从生的艺苑,就显然缺少了不使自己良莠难分、高低莫测的指点、辨别与评论的导游。”(p87)因此,只有加强评论工作,才能使广大消费者经常欣赏高尚东西,以培养高尚的思想与情操;常常欣赏博大精深的东西,以培养博大精深的胸襟和审美的智慧与能力,以此达到美化世界之目的。
最后,要在各类学校中加强审美文化教育,逐步普及审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软实力的竞争力。凡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审美价值提升到首位的观念。因此,首先要求在各科教学大纲上都应有审美文化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从而把美学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其次,要求改革考试内容,在各科考试和高考中,都要联系实践考察学生对美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端正审美文化发展方向。
以上几点对美学的浅识和建议,只是个人读了郭因的“大美学”著作的点滴体会,如有放肆或失误的地方,敬请诸位专家或学者批评、指正。 (已刊在北京《网友世界》2013年16,16期)
合肥老年大学郭道成
2013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