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吴良兴生病期间,各方前来探望。
2025年7月19日,桐城中学退休教师吴良兴走完了他87岁的人生,把绵长的思念留给了学生和同事。
他的学生中不乏国之栋梁、学界翘楚、商业精英。从教40年,吴老师孑然一身,以校为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学生,绘就了属于自己的华章。他生前就立下遗嘱,把64万元积蓄捐给桐中。桐中为此设立“吴良兴园丁奖”,以彰其德。
匠心如磐,一步都不能少
吴老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尤其是打基础阶段,绝不容许学生有半点马虎。一步步拓式子,一题题攻城池,把学生领进数学王国的大门。
吴老师讲课,侧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地进行推导演算,不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偶有耍聪明的,试图跳步,导致结果错误,他总会严肃指出:“这里是不是跳步骤了?高考评卷是按照步骤给分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问题,就被请到办公室,“你再看看”,他从不训斥,循循善诱,把学生的思维引到题目的逻辑里。
桐中1983届毕业生、合肥工业大学教授余有龙回忆道,当年,有一道题涉及到3.14和π,他考虑四舍五入就选择了3.14。“你看看,这两者能是一样的吗?”事后,吴老师紧盯着,硬是把“不该四舍五入的,绝对不能四舍五入”的严谨钉在学生心里。在研制嫦娥5号钻采系统中不到1厘米厚的刀刃时,余有龙想起了吴老师的教诲,想起来了那个3.14和π。“30多年来,我也是这样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没有出过一次教学事故。”
上世纪80年代,多数宾馆还是集中供水,有一年在安庆参加阅卷,吴老师不慎崴了一下,一盆开水浇到身上,还没等烫伤完全恢复,就回到了教学岗位。
自恢复高考以来,桐城中学高考数学成绩常年名列安徽省高考前列,享誉江淮。这与教研团队的严谨务实、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分不开。数学教研组提出 “备课要深、上课要清、作业要精、辅导要勤”的教学教研思路,吴良兴主持数学教研组期间,把传帮带做到极致。1984年从安师大数学系毕业被分配到桐中的姚伟章曾受教于吴良兴。新学期第一天,师徒在教研组见面,吴老师直呼其名,“你到这里来了,就知道压力有多大,将来不作出点成绩,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学校哦。”现已退休两年的姚伟章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吴老师的话。那时,他一有时间,就去蹭课。慈昌淦、吴良兴、陈维谐的课,来来回回听了不下十遍,他说:“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金刚钻。”若干年后,姚伟章接任教研组组长,兢兢业业,不敢懈怠。
爱生如子,不让一个掉队
图为学生们为吴良兴庆生。
从教40年,教室、教研室、宿舍,吴老师三点一线,围着学生转、围着教育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吴老师的形象早已定格成几个经典画面:手拿宽大的三角板,胳肢窝里夹着一摞作业本,走向教室,走上讲台。放下三角板和作业本,先找做错题的同学。三五分钟后,上课的铃声才会响起。
吴老师批改作业,从不简单地评判对错。曾有学生作业满篇红批,却由衷感慨:“如果我不好好学习,真对不起吴老师!”桐中1999届毕业生胡艳丽说:“当年高考数学题很难,但全班数学平均成绩为110分,这是吴老师一分一分抓起来的,他总是一视同仁,对基础差的学生用心更多些。”她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数学笔记。
来自偏远乡村的江大怀数学底子薄,吴老师找到校长,说“这个孩子我来教吧。”“吴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宿舍,用五彩粉笔一边排列,一边组合,用带折叠的直尺反复演练,让我终得要义。”见江大怀以干粮度日, 吴老师用汽油炉蒸鸡蛋,给他补充营养。
高二时,余有龙数学成绩一度下滑,有一次打饭路上遇到吴老师,吴老师提醒他:“是不是视力下降了?我看你挤着眼睛看黑板呢!”配了眼镜后,余有龙看黑板不再吃力,成绩很快跟上来了。
吴老师比学生起得早,尤其关注男生宿舍,到点从被窝里拽人是常有的事。他总是面带微笑,字字句句却都是细细地敲打:“都是从农村来的,只有好好学一条路哦!”
吴老师个子高,白净,学生背地里称他“吴大帅”。后来,同事们也喊他“吴大帅”。年轻教师闻其事迹,无不肃然起敬,感叹“为师若此,足矣!”
淡泊如水,一分一毫不取
图为吴良兴与校领导们的合影。
吴老师一生所得荣誉不多,他淡泊名利、为人谦逊。上世纪90年代,桐中有一个推荐参评省部级表彰的名额,极力举荐吴老师,他坚辞不受。他带着老派的执着和“不合时宜”,在荣誉面前从不动心。
吴老师心系学校和学生,唯独不关心他自己,吃穿用度近乎吝啬。秋冬中山装,春夏白衬衫,宿舍即为家,三餐吃食堂,数十年如一日。他宿舍里有三样东西,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吴老师的三件宝”:红灯牌收音机、汽油炉、《参考消息》,它们成为许多学生的共同记忆,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新世界。
有学生家长为表示感激,送鸡、送鸡蛋。吴老师收下鸡蛋,按市场价折算,一分不少地返还给学生家长。鸡呢,谁带来的谁带走,他深知“春鸡大似牛”,从不贪恋那一口鲜美。
当他得知哪个学生没钱买饭票时,总是暗地里塞给他十几二十元。学校组织社会捐款,他很积极。2016年,桐城遭遇洪灾。那时,吴老师已病得不轻,他拄着拐杖去捐款,路遇一位同事,请同事把200元现金捎到捐款箱里。
早年,桐城中学教师宿舍整体搬迁,分配新居时,吴老师找到学校,放弃分房福利。按照吴老师的资历,能分到120平方米的新套房,他坚持住在校园的老宅里。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这个教师节,我的心情十分沉痛,我们再也不能围坐在老师身边,畅谈当年。”余有龙眼里闪动着泪花。他和另外一些同学一起受全年级同学委托,操办了吴老师的后事,送老师最后一程。
退休后,吴老师每年都要对高考数学试卷评一评,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问一问学校考得怎么样,这让探望他的人无不动容。
吴老师两度摔跤,第一次被在安庆的侄子接去住了一年,稍有康复,他就坚决回到了校园宿舍里。他最后的四五年时光是在医院度过的。
桐中1980届毕业生、2013年当选科学院院士的程和平时刻不忘吴老师的恩情,并与在桐的同学保持密切联系,关注着吴老师的健康。吴老师生病期间,他数度专程回桐探望老师,并给吴老师买过电视机、手机,但吴老师用得少,习惯了通过一台收音机了解天下大事。
“遇到吴老师,是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吴老师严谨的工作作风让我们受用终身。”学生们一致认为。
“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是上课,还是晚自习,吴老师总是提前到教室门口。一次两次容易,一辈子都这样,真不容易!”同事们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常人,爱成百上千个别人家的孩子无异于圣人。”集学生、同事、校领导三重身份于一身的周治这样评价吴老师。
那些来自遥远时光的回忆,复活了吴老师当年的帅气和认真,也牵带出吴老师最后时光里的落寞和孤寂。
40个春秋,一枝粉笔、一块黑板就是吴老师驰骋的疆场,传道授业解惑,乐此不疲。他当年说过的为数不多的话语俨然成了“金句”,至今仍在校园里传颂,比如“课大于天”“教学要像农民种庄稼,不能像工业流水线”“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吴良兴生于1939年,嬉子湖镇双店村人,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1959年毕业于桐城师范,因学业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后调入桐城中学,至1999年退休。吴老师深知自己没有过硬的学历,在教学钻研上总是更快一步、更深一层,把大学课程爬犁式地钻研了几番,把自己的“一桶水”汲得满满的。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汪桂云)
原文转载自:http://www.tcnews.cc/html/2025-09-19/241_5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