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研>>文学园地

桐城中学:一座自然与人文交会的园林

作者:汪文涛    发表时间:2024-11-13    浏览次数:631  次

        桐城中学的校园虽不称广阔,却也有含山抱水之势。山在校园西北角,青岗耸立,林木丰茂,与龙眠诸峰遥遥相对,登山而北望,则见群山起伏,苍莽深远,晴雨变化之季,风烟飘忽往来其间。山之外侧为断壁悬岸,岸下即是龙眠河奔流而过。民间惯称它为吊吕台,传有仙人吕洞宾在此化迹,前人为此赋有登台诗:“吊吕千秋尚有台,登临此日共徘徊。龙眠山色深深见,投子钟声隐隐来。天为游人留画本,君能导我出尘埃。殷勤备述当年事,岩上仙翁去不回。”紧傍山脚,竹树丛蔚间,一脉溪流穿凿而过,而后经行在校园之内,盘曲洄旋,经久方去。溪水称作桐溪塥,引自山下龙眠河,虽初为人工沟渠,而600余年来的浸渍润泽,已深深嵌入在校园筋骨肌理中。水流欢声腾跃,或为渊潭,清光缥碧,或为急流,飘转泛波,夹岸林木荫翳,好鸟时来鸣呼。

        园内植被葱茏,有涧花幽草,翠竹丛林,藤蔓横逸,古木参天。高大的乔木散布园区之中,枝柯交覆,浓荫蔽天,夕光晨晖薄雾露气,浮动在枝条密叶间,俨然空谷山林景象。计其树种,则有梓树、朴树、苦槠、银杏、侧柏、洋槐、垂柳、拐枣、枫杨、香樟、梧桐、紫藤、紫薇以及重阳木、皂荚树、桂花树、白玉兰、樱花树、棕榈树等,据园林部门观测,百余年以上树木达十余株,列为桐城名木保护范围。校园风貌,因之而四季变换。每在初春,艳阳暖照,半山阁前120余年树龄的玉兰花开了,丰润的花朵挤满枝头,晴空下有如火光冲天,蓬蓬燃烧。至夏,那株与白玉兰百年相依的紫藤花也开了,浓密的花束叠叠漫漫铺展开来,就像涌动着一条淡紫色的河流。而到深秋,轻霜暗袭,银杏叶日渐深黄,校园处处闪耀起金黄色的光。最为壮观的是据传为姚鼐手植的250余年老银杏,漫天黄叶随风飘落,空中地上,渲染出一片金黄色的世界。即在隆冬时节,草枯荷尽,也是水色清冽、薄雪银光的清疏气象。

        百余年前,吴汝纶先生择此而建学堂,山水林木之间,遂起弦歌书声。

        吴汝纶曾十年主掌直隶莲池书院,书院时为锦绣园林,山水楼台参差错落,自然与人文交会一体,他创办桐城学堂,也以这等园林意识来打造。校园傍山临溪一区,有座半山阁,即为吴先生建校时所规划,并为亲制草图,于1924年落成。其形制独特,名为阁,实是楼阁一体。主体为楼,两层五开间,梁柱结构,抬梁式屋顶,上下辟木质镂空画窗,前后各围以廊道,地柱到顶,格调挺秀清雅。最杰特者为其侧之台阁一体式建筑,下为台,上为阁,贴楼之山墙而建。阁三面悬空,环以围栏,覆以仿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有若凌空虚起之状。登临阁中,三面临风,视野通透,则有望山听水之妙。半山阁本为藏书所用,吴汝纶于此植阁,意在于山水风月中修习身心,成就雅正之性。校园人文品格因之而生。

        吴汝纶的建园思想被学堂的开门弟子孙闻园先生很好地继承了。他是个注重美育教育的人,主掌校政期间,出以奇思,于旧校园外一片废墟地募资兴建公园,引水作池,广植花木,以为师生游息之所。他认为,美首在自然,日夕陶冶其间,必能成其活泼通明的心性。以故园中清溪岸桥,风荷月影,藤萝叠翠,花木葱茏。有校友回忆,每到校园,必经林荫路,跨过小石桥,桥下流水潺潺。溪流下行处,引水为海,砌成形状不一的五大洲地形,大者亚洲可席地坐十数人,小者大洋洲仅容一人立足。学生于五大洲间角逐嬉戏常不慎跌入海洋里。一株两人合抱的大树,枝叶繁茂,覆荫数百平米,树下以三合土砌成平台,下临溪水,学生最乐于在此看书谈天。每当春暖,紫藤花开,男女生童骑坐在横斜的枝条上轻轻摇晃,花瓣落满一身,此时,箭楼的钟声响起,飘荡在朗朗青天下。舒芜少年时就读在此,及至八十高龄犹眷怀往昔“童心惘惘烧春日,诗思沉沉酿雪天”的时光。旧公园今已融入在校园之内。

        1923年,孙闻园邀集士绅环溪兴建公园时,不唯植卉木,辟池沼,又立碑石,起亭廊,自然与人文并塑,为功三年而成。园成之时,亭台错落,计有爱景亭、后乐亭、梁碑亭、听溪阁、茅亭等。爱景亭,系堆砌建筑瓦砾成台,即其上而建之。为彰其寓意,孙闻园请亦曾掌理校务的马翊撰联悬之,联曰:“无限好河山,莫徒为救国空谈,重效新亭名士泣;有时此游息,应还念发人深省,飞来投子晓钟声。”其时,国事纷纭,世变日亟,“而文恬武嬉,日纵于无穷之欲,若不复知有沦胥”,马翊感慨于此,以联示诸生莫以清谈误国,效东晋士人感念河山徒作新亭之泣。诸亭中最传奇者当属梁碑亭。梁碑亭以梁碑而建。梁碑镌刻清乾隆间书法名家梁巘所书碑文,备叙直隶总督方观承捐献田产,永为邑中寒士科举费用一事,名《方捐科举盘费碑》,立于县学宫内,以彰其义举,激励后学。咸丰以后,其碑湮没无闻。民国时,程炳昭任桐城教育会长,在整理县学宫东侧园圃时,掘得一碑,经考证,书碑者竟是梁巘,视若珍宝。孙闻园得讯,移于公园,“构亭以庇之”。惜其碑复湮没无闻。迄今,园中尚有后乐亭可供观瞻,黄镇将军重题名于其上。

        园中亦碑石林立。今所存者有“石柱刻”,矗立于校门入口处。柱为方角长条状麻石,高4米余,顶端锥形,底部设基座,外观端方古朴。石柱四面镌刻铭文,东西为民国闻人方守敦集六朝人文句所书魏体:“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南北为书法家方寿衡以篆体所书:“为梁为柱罔不宜,志重远者,不师女而师谁。”石柱刻以形取义,期望于学子愿行殷深。又有五洲地图碑,以青石片成,方形,宽高各1米余,上刻魏体碑文,亦由方守敦书丹,传奇女匠人王紫瑛镌刻成体。其碑文曰:“惟古禹域年万亿,海外九州环历历。洪荒世远文明辟,宝藏兴焉众生殖。种族纷纭色其色,圣哲光辉昭八极。大道为公心莫逆,有园一区纳万国。缩地为图远可蹠,南北东西恣所适。善其学子大其识,整顿乾坤伊谁责。”碑原为园中池沼“五洲地图”而立,名其寓义,意使学生息游其间时得识万国九州,而能通为世之大道。

        本邑大儒阮强继吴汝纶之后曾掌理校政,二十年后,忽过校园,见其亭池奇巧,花木秾郁,迥异旧观,遂欣然撰联:“池可浴,亭可风,想诸君偕游其间,当寻孔颜乐处;中益精,西益博,愿邃心深造自得,好成欧亚通材。”校园草木清淑,亭台浮影,朝暾夕晖下,钟声悠扬,童男童女踊跃其间,逸兴横飞。

        百余年的世事风云,也在校园烙下深深痕迹。园中有“毋忘国耻”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政府秘密签订“二十一条”,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将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桐中师生集会声讨,并刻石“毋忘国耻”以志决勇之心。其石犹立园中,虽经岁月剥蚀,依旧磐礴厚重,刀笔深劲,睹之令人感奋难平。旧时岁月,风雨敲窗,无数学子心中亦激流汹涌,课桌之旁起身赴难者不计其数。1949年4月,刘伯承、邓小平率二野司令部入驻校园,在一幢高台基的民国风格会议厅里,召开师、地以上干部会议,发布渡江作战计划,传达作战命令,千军万马自此跨过长江,去结束一个旧政权。这座明黄色的建筑点缀在翠绿丛林中,赋予了校园正大光明的色调。建国以来,一批批城乡少年从这里出发,奔赴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迄今已有12位院士成为科技文化事业的领军者。120年校庆之际,学校特设院士长廊,塑立雕像,以为新时代的文化记载。穿行在长廊之中,感受他们气血淋漓的人生,自当得到深长远大的砥砺激发。

        桐城中学所在,原为明清时期县衙署,自明初至清中叶延续三百余年,人文遗存环列其周,迭代累积,呈现着炳炳烺烺的风貌。文庙、勺园、六尺巷、操江巷、钱尚书院、贤良祠、姚莹故居、潇洒园、讲学园、左公祠、啖椒堂、惜抱轩等,皆为鸿儒出没、讲学论道之所,校园内外的彼此契合、互为连理,成就勃郁葱茏的人文华章。桐溪塥水经行校园之后,化分两支,穿行于古老街巷,串起座座祠院,贯入城外平川大野,通衢曲巷、乡间茅舍,遂有清晨弦歌琅琅,夜半诵声不绝。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273号     |     皖ICP备17008546号-1

Copyright © 2007-2019   安徽省桐城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6-6121503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技术支持:桐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