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研>>文学园地

从桐中学子到桐中教师

作者:张骏(1965年进入我校初中部学习,后成为学校教师,现已退休    发表时间:2023-04-12    浏览次数:4552  次

       桐中,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的职场。今年金秋时节,她将迎来120周年华诞。五湖四海的校友纷纷写下缅怀、追忆、讴歌、赞美的文字。这些校友中,有我的长者,也有我的同龄人,更多的是我的学生辈。看了他们激情燃烧的文字,我不由得心潮翻滚、思绪万千,也想用手中的笔写一写我和桐中的不解情缘,以及我的那些拥有堪称桐中历史上最短学龄的亲爱的同学们,还有那些不断为桐中增光添彩的学生们。

青涩少年求学桐中

       1965 年7月的一天上午,11 岁的我正赤着脚在龙眠河中戏水,突然得知我被桐中录取的消息,赶紧飞奔回家把这一喜讯告诉了我的母亲。从此,我与桐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这一届招收的是当时实行的初高中五年一贯制“大改班”的一年级学生(当时招收了五届),在全县范围内招生,只录取两个班100人左右。当时全县范围内有那么多小学毕业生,说是“百里挑一”也不为过。

       入学之后,我被分在 102 班。朱桃园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同时教我们英语。朱老师个子不高,圆圆的脸上时常挂着温和的微笑。教我们数学的是焦鹏飞老师,也是中等身材,讲起课来激情飞扬。在我的印象中,焦老师的背稍微有点弯,走路时步伐很快,仿佛是在跳跃式前进。语文老师周悦,身材高大魁梧,讲起古典诗词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在这些优秀老师的教导下,我们这些懵懂无知的少年很快就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顺利投人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当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十二三岁的少年仍然改不了淘气好玩的本性。我们不止一次顺着校园里的桐溪塥,穿过围墙来到余家湾,到同班同学李淮光的家中玩耍。

       我们这一届学生在桐中这所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里,在温暖如春的班级中,在勤奋敬业的老师们的教导下,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向着心中理想的目标昂首阔步。

“文革”爆发辍学桐中

        正当我们圆满完成一年级的学习任务,顺利升入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很快,“停课闹革命”的风潮席卷全国虽然在桐中学习、生活的时间很短,但我们这一届学生对母校的感情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届校友们,甚至更深。在郑亚中、王胜利、郑文新、梁晋发等同学的精心组织下,时隔52年之后的 2018年11 月11日,桐城中学1965 届 62 名同学汇聚桐中,举行毕业 50周年聚会,“花季校园别,花甲终相聚”。在聚会的短暂时间里,同学们参观校园,流连于紫藤树下,徜徉在半山阁前;回顾 50 多年前的学习生活,缅怀教导过自己的良师。其中,不少同学是1966年校园一别,52年之后才得以相见。分别时稚气未脱,再见时已两鬓染霜!为使聚会更加完美,汪志伟同学慷慨捐款三万元,通过艰苦创业已成长为桐城小有名气的乡镇企业家的魏安洲同学赠送给母校一棵名贵的七叶树,大家共同把它栽植在桐中校园里,并立下一石,题名“树人”,以表达对母校的殷殷祝福和对母校培育之恩的永志不忘。

       这次聚会后不多久,102 班又派出十名同学作为代表专程前往青阳县看望朱桃园老师。老先生没有想到 50 多年前自己只教过一年的学生专程看望他,激动万分,热情接待了同学们,并将自己注释的(新定)《增广贤文》曾送给学生们,以作纪念。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这一届同学绝大多数未能进入全日制大学深造,但他们后来或投身军营,或招工招干,或艰苦创业,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不乏佼佼者。102 班的老班长张德玉同学1968 年投身军营,后成长为海军大校、著名书法家,为中国海军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101 班的汪志伟同学遍访名师,刻苦钻研中医典籍,终成一代中医名家。盛劲松、汪志伟、李淮光、吴振宙、袁安朝等同学的古典诗词造诣颇深;胡建和、徐国根、章光明、都瑞芬、吴筱霞等同学妙笔生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我常常想,我们这届同学如果能一直被桐中这块沃土滋养,那么无一例外都会进入心中理想的大学,成为当时的天之骄子。

师大毕业执教桐中

        1966年10月,辍学的我回到家中,先是在生产队参加了几年

        农业劳动,后来到食品公司做临时工,到杨桥水泥厂做亦工亦农轮换工,始终没有一个正式的工作。

        1978 年,即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偶然得知,我的小学同学、当时桐城城关有名的项老中医的女儿项玉林通过自学考

        上了安微劳动大学中文系,这个消息对我触动很大。我想,这位同学小学毕业后考入的是桐城二中,后来能够在未读高中的情况下考入大学,我还在桐中读了一年初中,为什么不能呢?经过七个多月的苦读,我终于在离开学校13 年后走进了高考考场,以高出录取分数线 40 多分的总成绩被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我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时时警醒自己不能虚度时光。1983 年7月,我以优异的学业成绩被安徽省教育厅直分到桐中任教(当年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直分到桐中的还有江国清、胡邦彦、徐庆竹、汪家旺、汪军五位年轻教师)。当我时隔 17年以一名桐中新教师的身份徜徉在初一就读的红楼教室时,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

       进入桐中后,我在努力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虚心多听老教师们的课,因为我深信“转益多师是吾师”的道理。前辈教师在认真负责的前提下或严谨博学,或幽默风趣,或循循善诱,精彩纷呈的教学风格使我获益良多。

       从1986 年开始,我连续多年担任高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工作莫过于批改作文,然而,当你发现一篇文辞优美的优秀作文时,那种如获至宝的喜悦感顿时涌上心头。在多年的毕业班教学中,我曾多次获得高考优胜奖,也曾改写桐中文科生高考语文平均分不敌理科生的历史。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辛苦的,无数个早读和晚自习陪伴在学生们的身旁。班主任的工作也是甜蜜的、幸福的,学生们思想品德的提高、学业成绩的进步就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最好奖赏。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已不能准确地记起担任过多少届班主任。看到往日的学生如今事业有成,能为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1989 届高三(1)班是我在桐中带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班。该班杨旭辉同学早在几年前就成为正厅级干部。乔海曙同学也早巴成为中国经济、金融领城的知名学者,出版多本专著。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最让我满意的班级之一是 1992届(2)班。现在看来,这个班级是整体发展得最好的一个集体。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取得了硕士学位,还有不少读了博。陈全胜同学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都的弓同学从军校毕业之后,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成长为某导弹部队总工程师。由于贡献突出,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片《愿作强弓劲弩》子以报道。

       桐中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桐中培养出的优秀学子一届接着一届。1997 届(2)班的高茵茵同学当年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浙江大学混合班录取,现已成长为某跨国公司数字化产品总监。王千马同学现已成为知名青年新生代作家、批评家,出版多部专著。还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分布大江南北,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为培育滋养自己的母校增光添彩。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刻苦求学的学子们鲜活的面容,他(她)们有的活泼好动,有的老成持重,有的羞涩腼腆,有的落落大方。相同的是,在经过桐中三年淬炼之后,他(她)们都走出了桐中,走出了桐城,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吴汝纶先生当年怀抱科学救国的宏图大志创立桐中时写下的这副宏伟对联,如今成为现实。在桐城中学即将迎来 120 周年华诞的日子里,重温吴公的这副宏联,身为桐中学子,谁能不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此刻,我仿佛看见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一届届群星璀璨般的桐中学子;“龙眼钟气,代起人豪”的庄严洪亮的校歌声如黄钟大吕在校园上空回荡。我坚信,古老而又年轻的母校在今后的岁月里定能重铸昔日辉煌,成就更多国器!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273号     |     皖ICP备17008546号-1

Copyright © 2007-2019   安徽省桐城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6-6121503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技术支持:桐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