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中国古代,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也行”,且提出“尊五美,屏四恶”;孟子是出“民本”、“仁者”、和“王道”的理念,又说“道则高矣,美矣”(《孟子·尽心上》);生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生气勃勃时代,社会自由竞争、相互沟通与学习,在批判中汲取精华,含弃糟粕。诸子百家撞击的思想火花,产生了审美的文化与意识,但可惜未认真总结、研究与开发,未形成东方美学理论体系与显学,因此,美学思想与审美意识没有办法普及到百姓中间而束之高阁。可是对当时楚国文化有深刻影响,尤其屈原曾是三闾大夫,本是从事贵胄子弟教育专家,不仅学识渊博,而且结合楚国治国实践经验,利用流放时间接触人民,再经认真学习与研究,批判继承这些优香文化遗产,并加以提炼、抽象与浓缩而创造了“美政”。
理想。在《离骚》中,以诗的形式表述。在我认为,这“美政”乃是诗人最高理想渗透了爱国与爱民的深厚情怀,凝聚了传统审美文化的精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之一的“芯片”--对国家面言,是治国立政的“王道”;对个体面言,做人必须追求真、善和诚信等美德。
其实,以“诗美”的语言和悲泣语调相融合,形成悲壮情感的审美艺术底蕴。诗人每句都用“兮”表示哭诉与哀叹之声,这似乎是楚地乌鸦鸣叫之声“哇”!以哭(哇)带诉构成全诗每句节律,有力表达了发自内心酝酿已久的反反复复的辛酸与悲痛的情感,一直呼唤与倾吐祈求他人理解和协助以解脱其痛苦!在《离骚》中处处可见,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观!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这就是我揩泪哇,为了祖国和民生,我心中所追求的理想哇,以至九死一生,也不后悔!多么有力的表达了只怨楚王昏庸,终究不能了解我的忠言。诗人好像是面对着亲人和民众,面对着公正无私的宇宙洪荒的大自然,诉说他的不幸、痛苦、忧怨和不平。这种哭诉求援的语调贯穿诗的始终。因此,不仅诗中的内容与情感是很丰富的,而且有重重叠叠的语气与声调,从而强化了全诗的审美意境;同时,用这种哭诉的语调与艺术形式,使读者既感到悲壮又感到痛心,从而使“美政”理想易于感人,更容易激发起读者怜悯与同情心。特别在《离骚》的最后说"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是全诗的总结,那就是“诗心”所在,更是诗人“自沉”的原因,这么重要内容,但在后人的研究时,不知何故忽视“美政”,实在令人遗憾,也是历代为政者一再受“好蔽美而称恶”影响所致。为此,尽其 85 岁人精力,写出此文而后快矣!欢迎读者批评与指教。
第一,诗人为何急于倡导“美政”的伟大理想。
首先,打铁必须自身硬。这种情感出自于自身理性认识与追求,诗人不仅先天条件优越。而且学贯古今圣人之言,由于先进文化,才有正确思想,从而形成超前意识,正如诗中所说: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就暗示了父亲给了他美名、意志和远大理想抱负,即是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也由此,增益其才能,正如诗中所言: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这给诗人以文化与自身素质美的自信,敢于挑战与担当,从而倡导“美政”,形成不怕挫折与失败的坚强人格,因此,史诗《离骚》成为中华民族悲壮的审美文化的瑰宝。
其次,由于诗人的执着追求,所以抓紧时间于朝夕,诗人认为: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即是光阴似流水一样去了哇,岁月是无情的且不等人,令我非常着急,同时又想到草木兴衰的自然规律哇,惧怕君王的衰老,他非常担心楚王不能及时奋进,耽误了楚国前途,两个“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为祖国前途与命运而紧迫心情,由此诗人寄希望楚王“只争朝夕”去实施“美致”,何不抓紧时机哇,改革弊政,乘上千里马,尽快地做好君王向导。从而急于倡导“美政”,同时,要以“美政”的理想教育贵胄子弟,努力服务民生,尽早使楚国富强起来。
第二,诗人追求“美政”理想无限执着,尽管行动受挫,仍坚强挺住。
首先,诗人回顾历史经验,诗中说到: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这即是,凡实施“美政”的国君哇,就能治理好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国家富强,凡用“暴政”治理国家哇,人民遭殃,忍饥挨饿,这样的国家必走向灭亡!历史经验值得关注,由此发现只有推行“美政”,人民生活富裕,国家才能振兴与强大,才能保证社会稳定与安全。这些明明白白的道理,就是没有人听,更是怕推行“美政”,诗人反而受打击诬陷。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我虽不怕招灾惹祸哇,只担心国家衰败与灭亡,我很清楚忠言直谏会有祸患,却不能忍心而不进谏。苍天可以为证哇,但真心爱国的深诚情怀得不到君王的理解与支持,只是听信小人谗言离间我,遭此挫折,实在让人伤心流泪!也正如诗人所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更由于君王与我有成约哇,现另有打算而悔当初,我不怕与君王离别哇,只伤心你出尔反尔之变化,使我失望而得不到君王信任,墙倒众人推,往日在我身边的人,也都变卦了: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哇,使我痛心的是它们的质变,利欲熏心的往上爬哇,且贪得无厌。急于争权夺利哇,这不是我所求。人生暮年慢慢来临,担心美好地声名不能确立。因此,我与现在的人虽不相容哇,遵照彭咸遗训去努力践行。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诗人再遭挫折之后,不气馁、不退缩,也不盲目从众,依旧修能,又去访问两人。一是女嬃埋怨我太刚直了,又不能与每个人去沟通,人家不了解你的本心而孤立了自己,二是想对虞舜把道理讲清,尽管“美政”正确、有用,也由于不理解或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未得到他们的同情与支持,也只好衰叹生不逢时而失去机遇,其伤心的痛苦情感,再次眼泪沾湿衣裳!
为追求“美政”,想象着飞向远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我虽泣不成声啊满心悲伤,哀叹联与己生不是时。拔柔软的蕙草以拭擦眼泪,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如此眼难地寻求同道者的同情与支持,以施展其抱负。但经考率发现尽是些媚俗小人,使这个世道混浊得善恶不分哇,都喜欢掩盖美的而抹煞别人所长。
诗人又寻求宓妃,有娀之佚女和虞之二姚,不仅得不到共鸣与支持,而且无法见面与接近,这些所谓的“美女”,仅是虚有其表的颜值形式,缺少“内美”其本质上跟那些人一样,这人世间污浊嫉贤妒能哇,仍是蔽美德而称道恶事。总之,这些人都缺乏审美力,而让私利迷住心窍。
这更使诗人情绪沮丧,其满腔热情无处控诉,真是有话无处说,想哭也无泪哇!
第三、诗人追求“美政”理想失败后,第三次外出神游,也未得到志同道合者的同情与支持,最终愤怒“冲向万里涛"而警示后人。
首先,诗人多舛的命运历经挫折与失败后,怀着沉痛情感难以泄出,只寄托于天命,求灵氛为其占卜,祈求老天保佑,还想借年富力强机会,开始第三次神游,幻想考察九洲,祈求志同道合者。回顾历史:
“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
吕望之古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这些事实证明,汤禹为人正直求贤哇,得到伊尹皋陶君忠协调,姜太公老了,仍被周文王重用,宁戚是放牛哇,齐桓公也聘用为大夫。诗人如遇到这个好机会,还是大有作为哇!
其次,由于事物的变化,更由于朋党之争:
“惟此党人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有何可以淹留?”
对此,诗人也深够疑感?这些地方也不够安全与适应。忆往昔,想到这些庸人无信义哇,恐怕出于嫉妒能把人摧毁,时世纷乱而变化无常哇,也不可以久留在这里。由于这些人缺乏“内美”,又不去“修能”,都是些华真不实虚有其表的小人,更缺乏执着信念,一有受挫或风吹草动,都弃“美政”而成为献媚取宠的俗人,正如诗人所说: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何况,本来随波逐流的盲从者多,我身的的兰草也不可靠哇,是华而不实虚有其表,还是弃美质而随俗人,也辱没香草而成为得过且过鼠日寸光之辈。又有谁意志坚定没有变呢?由此,有谁坚持“内美”和“修能”持之以恒呢?也只有我哇!
再次,请灵氛卜得吉卦,又选好日子出发,并作了充分准备工作,又驾车飞越过程中,诗人想到:彼此不同心又怎能配合哇,因此,我要主动离开他们。正如诗人描述: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侍。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诗人把行程回转到昆仑山下哇,路虽遥远仍周游观察,途经各地,路修远又多艰难哇,诗人此时令众车停止侍候,且指到西边大湖而止,并奏《九歌》而舞《韶》哇!借以娱乐以消除人们驱车的疲劳。待太阳升起,照得一片明亮,忽然看见我回到生长的故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由于,“仆夫”与“马”“多愁”的情感力量大,更眷恋“故乡"哇,在此地徘徊不前,我又怎能忍心远去!经思想激烈斗争后,突然发生了180度转弯,最终是爱国情怀战胜了去国的想法,依自然之规律,高大树枝仍落叶归根。
最后,诗人大望说“算了吧!国内既然没有人理解我哇,又何必怀念故国陈腐的都城。既然不能实现美政理想哇,我将追随彭咸而去。”最终,屈原在楚国悲壮的《乱》曲中“自沉”汨罗江!这是诗人以生命之情怀郑重祭奠“美政”虽亡而不死!
由上综述,屈原愤怒地“冲向万里涛”,这在中国古代一次关于国运的悲剧,是一切“悲剧”中的悲剧,更使诗艺达到顶峰!我们从悲剧中生动地感受到“人世间”最阴暗的一面,看到了丑恶者的权力得意与傲慢,看到了“失败”者的机遇与命运的无情,更看到了贪得无厌的自私者“好蔽美面嫉妒”。由此,这阴暗面的意志与力量逐得诗人摆脱求生的意志!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诗人是乐观主义者看到事物发展规律。也只有伟大诗人才认识到有宇宙原始的意志(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也有人与人之间主观化的意志。前者是实体意象(如美政),后者是一种变化的现象而己。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与人之间意志对抗中毁灭!坚信宇宙原始的意志的永恒力量,原始的意志在毁灭中引向再生,这才是悲剧的实质,悲剧的悲壮与崇高,用审美代替道德解释,更贴近人性的情怀,只有这样才得到更多人的怜悯与同情,目与愿始意志力融合在一起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种意志与精神,可以穿越时代的风雨更如弥新与锐利,乃是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理论与秘诀。新中国的诞生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将中国传统“美政”形式创新,融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原始意志推翻“三座大山”,从而使中国人民站起来!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习近平统帅下,持续实施“美政”,注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在社会生活各个岗位上寻找最美的人,如“美的工匠”,“美的农民”和“美的战士”等等,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创造“美丽中国”和“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事实将证明,只有持续实施“美政”,才能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也只有实施“美政”,才能使人类社会的未来凝聚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 年 3 月 28日)
转自:https://blog.sina.com.cn/s/blog_13df018db0102zi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