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研>>文学园地

四十年前的场景

作者:吴光明    发表时间:2022-02-28    浏览次数:4638  次

       转眼,桐中毕业快四十年了。尽管岁序更迭、往事飘忽,时间冲淡了一切过往,但我对桐中的感情却日久弥深。高中三年求学生活的场景常常不经意间从心底浮现,让我的内心时不时温馨一下。    

“碰巧”进桐中  

       我的老家在桐城一个边远乡村,当年到县城参加中考是我第一次坐车远行。记得当时是学校包了县汽车站的汽车,我一上车还在东张西望时,别的同学已经抢先找到座位坐下了,记不清是不是站到县城的,但印象中清楚地记得班上有一位姓王的男同学因为晕车不愿乘车,中考结束后是步行走回家的。  

       我与桐中的结缘其实有些碰巧,当年是中考成绩出来后进行体检,中考体检安排在桐城北街小学。我大哥陪我一起到的县城,记得体检差不多结束时,我大哥看到走廊一头有位老师坐在摆着桐中招生牌子的课桌后面,就和我一起去咨询了一下,老师听了我的中考成绩,就问我愿不愿意报桐中,并记下了我的名字。其实在农村读书的我,此前压根不知道有个桐中,正是我和大哥的偶然一问,让一个农家学生不经意中跨进了桐中大门。    

第一套球衣  

       父亲和大哥一起送我到桐中上学,记得在桐中大门外西侧有个商店,父亲专门给我买了一套球衣(运动服)。当时父亲买的球衣尺码较大(可能是考虑到我处在长个子的年龄),要不是裤脚有松紧带收口,长得我几乎没法穿。  

       因为当年我们农村孩子都是光腿穿外裤的(即使冬天早上起床,也是裤头光腿插进冷棉裤里,真是考验人),所以这第一套球衣让我记得特别清晰。这套球衣还被我当做棉毛衫棉毛裤穿在外套里面,一直陪我度过桐中三年。   

01.png   

高一宿舍与同学  

       可以想见,我这样一个反映一般、老实巴交的农村学生,刚到桐中是什么感觉:一切都那么陌生与新奇,几乎茫茫然、无所适从,只知道按步就班地听课学习。  

       我当年分在高一(6)班,我们的教室和宿舍是靠近姚鼐手植的银杏树东北角墙边的两间平房(如今早已拆除),靠西边的一间是教室,靠围墙边的是我们男生大宿舍。  

       因为离县城较远,我入学报到进宿舍时,已没有多少床位可选,床铺是木质上下床,最后我就住在紧靠门边的下铺床,床头对着门口。那时多数人到桐中上学都是一根扁担挑着被子和木箱来的,不像现在有拉杆箱。我上学从家带来的是母亲陪嫁的一只樟木箱,只能摆放在门口床头边。说来也巧,就是因为箱子摆在门口,一次宿舍进了小偷,住里边的多位同学箱子被撬,我的箱子居然躲过了一劫。  

       当时班里有近五十个同学,印象中有位姓蒋的同学会写繁体字,还会写古体诗,后来他考上武大,我与他隔壁学校,还有过交往,只是大学毕业后失去了联系;还有一位大眼睛的姓汪的同学在建校80周年的庆典上作过激情澎湃的发言,好像大学毕业后去了南方工作。  

       当然,记得最清楚的是从岳西来的程同学,他学习成绩优异、为人处事老练,当了三年班长,浙大毕业后在南京工作了几年就移民美国了;还有一直保持着联系的是当年隔壁公社、大学毕业后回母校任教至今的赵同学。难忘最是同窗学习情!    

高二分班  

       那年代的高中是在高二分文理班,一是因为理科大学录取率较文科高些,二是自己文科也没见多少特长,我这个想跳出“农门”的农村娃,当然是选理科,就这样,我进了高二(2)班。同来的高一(6)班还有其他三位同学,其中两位就是前面提到的程同学和赵同学,还有一位是江姓女同学(她高中毕业后在老家从事个体创业有相当规模)。  

       高二(2)班所有的授课老师都换了:语文老师吴德文、数学老师汪胜、英语老师胡卫萍、物理老师王关宇、化学老师赵新亚、政治老师汪轫纲、生物老师唐述械。感谢这些敬爱的老师帮我们打牢了关键的高二基础,让我们高三年级得以信心满怀地冲刺高考。    

“穿皮鞋”与“穿草鞋”    

       到高二年级后,学习竞争压力开始变大,大家基本上都能端正学习态度,自我加压。当然也有少数调皮、不认真学习的。  

       数学汪老师教导我们的方法很特别很直接,我一直记得他的那句“名言”:想穿皮鞋就好好念书上大学,要不然就回农村穿草鞋。是的,那年代我们农村娃,一般上不了大学就得回家种田,庄稼人不就只能穿草鞋、穿布鞋嘛。  

       当然,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班也有高考落选自我创业成功者,他们的收入与成就远超我们这些上大学后的工薪阶层。 

02.png  

桐溪塥水    

       桐中三年求学,可以说桐溪塥水滋润了我们三年。那年代,桐城县城还没用上自来水,学校虽然有座水塔,取用井水,但只供食堂和师生开水。  

       开水是用燃煤锅炉烧的,当时打一热水瓶开水要1分钱,学生一般一天会打一瓶水,只舍得饮用或天冷时洗脚用。我们早晚洗漱、三餐洗碗、洗衣服全靠桐溪塥水,桐溪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亲密伙伴。  

       桐溪塥从北边老党校穿过围墙流进桐中,印象中桐溪塥水总是那么清澈、那么亲切。当时学校没有澡堂,洗澡对我们住校生是件难事,县城广场澡堂洗一次澡要花两毛钱,这钱够在食堂买一大份肉片汤的了。所以,在天气暖和些时,就有学生晚上在桐溪塥边用冷水洗澡、擦身。桐溪塥成了我们生活的伙伴,桐溪塥水永远流淌在我的记忆里。  

       感谢上海校友会的此次征文,让我集中梳理了我与母校的诸多往事。回想起来,当年的学习、生活场景还历历在目,可如今我们这届毕业生都快年近花甲了……其实,我们每个桐中学子都有许多自己的桐中故事。这些故事,或大或小、或零或整、或甜或涩,早已深深浅浅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田,我此生是不会忘记了!


作者简介:吴光明,1985届桐中毕业,就职于大唐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


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fwFkRacgKIE0Wz39TvdqAA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273号     |     皖ICP备17008546号-1

Copyright © 2007-2019   安徽省桐城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6-6121503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技术支持:桐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