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双全 陈信怀
“教是为了不教。”
——题记
——题记
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育“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一项要求明确提出。“主体性教育”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为适应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再次明确提出并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结合我们多年来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提出“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这个课题。
其目的有:
1、探索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
2、让主体性教学由一种理念变成一种较为系统的方法,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3、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我们研究这个课题,就是试图通过对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获得一些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以使他们“乐学、善学、优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也试图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让教师“乐教、善教、优教”,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疲惫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从而变过去教学双方的被动关系为主动关系,变过去简单的知识传授为现在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之,我们研究这个课题,最终目的和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缺乏主体精神是不可能的。学生在校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习惯,形成能力,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并最大程度地张扬个性。如果学生整天陷在机械的训练和被动的接受中,那么,他们的素质非但不能提高,相反,他们作为“人”的个性,天长日久,也会丧失殆尽,更谈不上具备进取精神和创造性了。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就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呼唤他们内心深处的主体精神,达到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的目的,为他们将来立足于社会在主体习惯、主体能力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体性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
“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主体型人格”,是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所在。
所谓“整体素质”,是指学生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道德素质方面协调一致的综合水平。人格是主体行为活动的内在根据,而教育要使学生适应社会,主动地认识和改造环境,就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主体型人格”是一种独特的、整体的、有利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人格模式。主体型人格的核心是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精神。
三、研究过程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感觉到,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脱节比较严重。很多青年教师,他们尽管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可是翻看他们的教学设计,走进他们的语文课堂,总感觉到缺少一种条理和方法。而这种教学的直接后果是,学生难以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获得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面对这样一种事实,2003年9月,我们便有了研究这个课题的动议。
2005年7月,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论证后,本课题作为省级课题正式立项。
随即,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并拟定课题研究实施细则,全面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并进行教学实践。
2006年5月,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安庆教育网等相关媒体展示,引起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同仁的关注。
2007年10月,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顾德希先生及《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的关注(此前,课题组老师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频频亮相于该杂志,吸引了在京及全国其他地区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学生自主性活动成果介绍等被该杂志隆重推介。
目前,课题已进入结题前的准备阶段。
四、研究内容及成果
既是模式,便要有规可循。“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便是“导——知——悟——赏——究”,也即“课堂五字教学法”,简称“五字教学法” (见开题报告及相关文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研究的重点定位于这五个字,即在课堂上如何创设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愉快进入学习情境,并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去感知文本基本内容,感悟学习的重点,并学会如何去鉴赏作品,探究相关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等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侧重于教学过程,即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但对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毫不放松。不同的是,我们的理论研究大都是建立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因此,理论更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几年来,有10余篇课题论文和近20余个教学课件发表或获奖。其中,《教是为了不教》(胡双全、陈信怀)《对“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 的阐释》(苏凯)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上》,《春天,我们去看海子》(胡双全)发表于《语文学习》,《让学生伴着诗歌成长》(胡双全)发表于《教育文汇》,《再说〈荷塘月色〉的主题》(胡双全)发表于《中学生阅读》(教研版),《再话〈黛玉进贾府〉》(胡双全)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此外,吴幸福、袁有年、黄志武、陶淑文等老师各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安庆教育网、《桐城教研》等媒体上,并有多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
与理论研究相配套,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也无不体现出“主体性发展教学”的精髓。陶淑文老师的教学课件《错误》《兰亭集序》(含教学设计)《花未眠》《泪珠与珍珠》《离骚》《作为生物的社会》《归园田居》等先后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胡双全老师的网络课件《滕王阁序》《再别康桥》先后获得全国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大奖赛一等奖,并有《守财奴》《失街亭》《长亭送别》《林黛玉进贾府》等近10个教学课件发表。
这些论文和课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主体性教学的基本内涵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既丰富了主体性教学的理论,也推动了主体性教学的实践。
在主体性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课堂教学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注重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他们自己组织辩论会、演讲会,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在当代,竞争与合作哪个更重要”的精彩辩论,折服了在场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感恩教育”演讲比赛,声情并茂的演讲效果不仅让听众受到感动,受到教育,而且也让他们领略到桐中学子的动人风采;“来自乡村的报告”是一场独具特色的报告会,桐城电视台曾为此作了专题报道;“春天,我们去看海子”系列活动,更是在古老的校园掀起一股“海子热”、诗歌热。《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将于2008年第1期专题刊载这些活动中的精彩篇章(包括部分视频);“从手抄报到文集”,记录的不仅仅是同学们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过程,更是主体学习精神和成果的充分体现。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后来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震撼并感染了同学们的心,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以我心荐轩辕”大型征文活动在校园悄悄展开。短短三天时间,一百余件作品汇聚在老师案头。同学们在课余阅读作品,评选作品,共选出10件优秀作品,其中有5篇作品被《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刊用。
总之,课题组的老师们以其卓越的工作完成了课题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教学到语文活动的全方位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熟:吴幸福老师在2005年11月安庆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奖赛中获一等奖,并代表安庆市参加省赛并获奖;2008年12月,陶淑文老师参加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奖赛,获一等奖。让人欣慰的是,课题研究使广大学生从中大受裨益,他们不仅掌握了语文学习的一些有效方法,而且,他们也敢于走上讲台,尝试“为人师”的快乐。2007年6月,由高一(10)和高一(11)班学生组织的“我上讲台做老师”的活动,证实了“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是颇有成效的。由该班赵琪、张哲、于小桐、项萍、吴中惠等同学合作备课并执教的研讨课《苏武传》《张衡传》《李贺小传》等,受到这两个班全体同学的欢迎和好评,尤其是项萍同学的灵活提问,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从中,我们欣喜地感悟到:只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在他们的身上,将会发掘出无尽的创造潜能,闪现可贵的创造精神!
再也没有比这更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了!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教诲,我辈当躬行之!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期望,定会硕果累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育“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一项要求明确提出。“主体性教育”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为适应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再次明确提出并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结合我们多年来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提出“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这个课题。
其目的有:
1、探索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
2、让主体性教学由一种理念变成一种较为系统的方法,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3、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我们研究这个课题,就是试图通过对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获得一些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以使他们“乐学、善学、优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也试图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让教师“乐教、善教、优教”,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疲惫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从而变过去教学双方的被动关系为主动关系,变过去简单的知识传授为现在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之,我们研究这个课题,最终目的和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缺乏主体精神是不可能的。学生在校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习惯,形成能力,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并最大程度地张扬个性。如果学生整天陷在机械的训练和被动的接受中,那么,他们的素质非但不能提高,相反,他们作为“人”的个性,天长日久,也会丧失殆尽,更谈不上具备进取精神和创造性了。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就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呼唤他们内心深处的主体精神,达到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的目的,为他们将来立足于社会在主体习惯、主体能力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体性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
“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主体型人格”,是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所在。
所谓“整体素质”,是指学生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道德素质方面协调一致的综合水平。人格是主体行为活动的内在根据,而教育要使学生适应社会,主动地认识和改造环境,就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主体型人格”是一种独特的、整体的、有利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人格模式。主体型人格的核心是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精神。
三、研究过程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感觉到,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脱节比较严重。很多青年教师,他们尽管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可是翻看他们的教学设计,走进他们的语文课堂,总感觉到缺少一种条理和方法。而这种教学的直接后果是,学生难以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获得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面对这样一种事实,2003年9月,我们便有了研究这个课题的动议。
2005年7月,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论证后,本课题作为省级课题正式立项。
随即,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并拟定课题研究实施细则,全面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并进行教学实践。
2006年5月,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安庆教育网等相关媒体展示,引起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同仁的关注。
2007年10月,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顾德希先生及《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的关注(此前,课题组老师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频频亮相于该杂志,吸引了在京及全国其他地区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学生自主性活动成果介绍等被该杂志隆重推介。
目前,课题已进入结题前的准备阶段。
四、研究内容及成果
既是模式,便要有规可循。“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便是“导——知——悟——赏——究”,也即“课堂五字教学法”,简称“五字教学法” (见开题报告及相关文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研究的重点定位于这五个字,即在课堂上如何创设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愉快进入学习情境,并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去感知文本基本内容,感悟学习的重点,并学会如何去鉴赏作品,探究相关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等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侧重于教学过程,即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但对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毫不放松。不同的是,我们的理论研究大都是建立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因此,理论更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几年来,有10余篇课题论文和近20余个教学课件发表或获奖。其中,《教是为了不教》(胡双全、陈信怀)《对“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 的阐释》(苏凯)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上》,《春天,我们去看海子》(胡双全)发表于《语文学习》,《让学生伴着诗歌成长》(胡双全)发表于《教育文汇》,《再说〈荷塘月色〉的主题》(胡双全)发表于《中学生阅读》(教研版),《再话〈黛玉进贾府〉》(胡双全)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此外,吴幸福、袁有年、黄志武、陶淑文等老师各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安庆教育网、《桐城教研》等媒体上,并有多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
与理论研究相配套,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也无不体现出“主体性发展教学”的精髓。陶淑文老师的教学课件《错误》《兰亭集序》(含教学设计)《花未眠》《泪珠与珍珠》《离骚》《作为生物的社会》《归园田居》等先后发表于《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胡双全老师的网络课件《滕王阁序》《再别康桥》先后获得全国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大奖赛一等奖,并有《守财奴》《失街亭》《长亭送别》《林黛玉进贾府》等近10个教学课件发表。
这些论文和课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主体性教学的基本内涵和操作模式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既丰富了主体性教学的理论,也推动了主体性教学的实践。
在主体性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课堂教学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注重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他们自己组织辩论会、演讲会,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在当代,竞争与合作哪个更重要”的精彩辩论,折服了在场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感恩教育”演讲比赛,声情并茂的演讲效果不仅让听众受到感动,受到教育,而且也让他们领略到桐中学子的动人风采;“来自乡村的报告”是一场独具特色的报告会,桐城电视台曾为此作了专题报道;“春天,我们去看海子”系列活动,更是在古老的校园掀起一股“海子热”、诗歌热。《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将于2008年第1期专题刊载这些活动中的精彩篇章(包括部分视频);“从手抄报到文集”,记录的不仅仅是同学们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过程,更是主体学习精神和成果的充分体现。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后来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震撼并感染了同学们的心,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以我心荐轩辕”大型征文活动在校园悄悄展开。短短三天时间,一百余件作品汇聚在老师案头。同学们在课余阅读作品,评选作品,共选出10件优秀作品,其中有5篇作品被《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刊用。
总之,课题组的老师们以其卓越的工作完成了课题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教学到语文活动的全方位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熟:吴幸福老师在2005年11月安庆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奖赛中获一等奖,并代表安庆市参加省赛并获奖;2008年12月,陶淑文老师参加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奖赛,获一等奖。让人欣慰的是,课题研究使广大学生从中大受裨益,他们不仅掌握了语文学习的一些有效方法,而且,他们也敢于走上讲台,尝试“为人师”的快乐。2007年6月,由高一(10)和高一(11)班学生组织的“我上讲台做老师”的活动,证实了“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是颇有成效的。由该班赵琪、张哲、于小桐、项萍、吴中惠等同学合作备课并执教的研讨课《苏武传》《张衡传》《李贺小传》等,受到这两个班全体同学的欢迎和好评,尤其是项萍同学的灵活提问,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从中,我们欣喜地感悟到:只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在他们的身上,将会发掘出无尽的创造潜能,闪现可贵的创造精神!
再也没有比这更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了!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教诲,我辈当躬行之!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期望,定会硕果累累!
(2008年12月于桐中,执笔:胡双全)
- 上一篇:学习“古典文学”有感
- 下一篇:要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273号 | 皖ICP备17008546号-1
Copyright © 2007-2019 安徽省桐城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6-6121503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技术支持:桐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