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中学第六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桐城中学创建于1902年。校园占地面积180000㎡,建筑面积近110000㎡,现有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3200人,在职教职工200余人。
115年来,学校秉承“勉成国器”之校训,弘扬“志在争先,勇当大任”的桐中精神,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精心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他们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尽展风采,服务国家社会,誉满神州大地,为家乡为母校增光添彩。历经百十年的积淀和发展,学校已成为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传统优良、教学设施齐全、办学成就卓著、品牌优势明显、社会信誉较高的省级示范(重点)高中。
上一个五年,在桐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全校师生抓住机遇,奋力拼搏,加大了硬件软件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学校进入发展新时代,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使我校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全面分析校情、科学预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特制定2018~2022年五年发展规划。
一、2018—2022年总体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办学水平,着力培养,潜心打造,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开展德育工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注重教育科研,创造优异的教育业绩;拓宽开放视野,扩大交流渠道,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合理规划校园,提升服务质量,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校师生员工和谐协作,戮力同心,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海外有影响的优质高中。
二、2018—2022年主要发展措施
(一)完善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机制
1、完善管理人员述职、测评制度。坚持民主评议校级领导制度。建立中层管理人员年度目标考核评价方案和民主测评制度。逐步实施中层管理队伍的补员竞争上岗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人员评价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评议机制。
2、强化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重视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
3、完善以责定岗、以岗定酬、多劳多得、优劳多酬的分配机制。
4、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学校预算制度、较大支出集体审批制度、经常性开支申报制度和年度决算报告制度,管好用好各项资金。
5、重视对外宣传。健全宣传队伍,做好招生、教育成果、先进典型等宣传工作。每年有报道见诸县、市、省级及以上主流媒体。
6、建立校友定期交流制度。充分发挥校友会和基金会在助推学校发展的作用。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着手筹备2022年的120周年校庆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能力
7、加强党政管理队伍建设。领导班子要自我加压,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服务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公开选拔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群众口碑好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管理人员,充实各级管理队伍。
8、优化教师结构。建立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培养或选聘50名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中级以上职称者占80%以上。教师队伍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
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搞好名师的申报评审工作。推出1-3名特级教师,2-3名安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一批市级以上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根据课程实施需要,配齐配足教师,满足选课走班教学、指导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师资需要。
10、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完善“青蓝工程”和“3510工程”(3年成长,5年成才,10年成名)。实行导师制和培养目标责任制。采取有力措施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11、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继续实行教师试教竞聘录用制度。制定并实施职称聘任、评先评优等量化细则。完成教师工作量核定办法,改进教师奖惩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和研修,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保障机制。
(三)坚持育人为本,培养高尚人格
1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安庆市中小学教师行为“八不准”》,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13、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水平。党组织、工会、政教处、共青团、妇委会、学生会等部门,根据师生各自的特点和任务,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定期召开班主任培训工作会议。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各处室、年级、班级,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和课堂教学之中。
14、坚持“抓常规、重养成、讲实效”的原则。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活动,确保学校不发生重大违法乱纪事件、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15、优化德育评价机制。实施《班主任德育工作评比细则》和《班级德育工作评比细则》。完善《桐中学生手册》、《桐中学生一日常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拓宽德育途径,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文明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深化课程改革,坚持质量强校
16、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认真组织实施《桐城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深入了解国家课程方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7、积极做好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建立学校课程体系,均衡有序安排课程教学,充分保障学生选课权利,积极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
18、建立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要突破传统行政班单一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班主任与导师制相结合,学科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的教学管理模式。
19、加强教研组和学科建设。继续保持强势学科在全省的领先地位,扶持薄弱学科建设,力争各学科均衡发展,全面进步。制定并实施《桐城中学优秀教研组考核量化细则》。
20、创造一流教育业绩。弘扬“备课要深、讲课要清、作业要精、辅导要勤”的教学传统,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做好培优拔尖工作,让更多学生进入“双一流”高校。
(五)加强教育科研,提升教育品位
21、坚持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桐城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方案》。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倡导自我反思与同伴合作,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
22、实施课题研究带动策略。加强高考研究,提高备考质量。申报3—5项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省级、国家级课题。充分发挥名师工作的示范辐射效应,力争每位教师都会课题研究,都有成功的研究案例。
23、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紧扣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落实教学常规,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运用现代教育装备认真组织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等,促进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全面出新。把每学年的教学开放日活动打造成教师展示教研成果的平台,把《桐中教研》办成宣传教育理论、推介课改信息的平台,把校本研修工作做出成效、做出特色。
24、扩大合作交流。探索与国内外优质学校合作办学和教育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与国内外1—2所高中名校建立友好合作学校。发挥我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帮扶和带动周边的薄弱学校。积极引进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积极选派教师参加进修培训。
(六)科学规划校园,加快硬件建设
25、加快校园建设步伐。按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休闲区“四区”规划建设校园。
26、加强信息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研究和运用管理工作。
27、规范图书管理。搞好图书的利用和回收工作。
28、创建省级标准档案管理室。不断丰富档案资料,规范档案管理。
(七)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29、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对半山阁、渡江指挥部旧址、后乐亭、碑刻、石柱、长廊、左公祠、钟楼、银杏树、紫藤等人文、自然景观的维护和管理。
30、创建节约型学校。加强师生节约意识的培养。开源节流,不断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稳步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31、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完善师生住宿区、饮餐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模式。
32、关心师生健康。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与监督的力度。定期对师生进行体检。
(八)丰富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33、争创省级文明单位。构建和谐校园,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激情和创新活力,使学校成为每位师生的精神家园。
34、激活校园文化元素。充分发掘二野渡江指挥部旧址、左公祠、惜抱轩银杏树、“毋忘国耻”大石碑、校史展览室等校园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开展每年—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秋季田径运动会、元旦联欢会等活动。开展道德讲坛、读书演讲、专家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办好校报报刊、学校网站和广播站。
35、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成立教工文体活动队伍,经常开展文体比赛。利用节日开展专项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