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研>>德育天地

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几点思考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07-06-29    浏览次数:3360  次

安徽省桐城中学 梅万生

  一、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几十年来德育类课程都是根据组织者的经验,教师的意志或学生中的实际情况安排的,其内容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零散性,其形式也多是说教式和主体被动型的,德育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特别是在今天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我们的学校德育更是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道德评价标准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学生违规、违纪、违法以及自杀等现象明显增多,这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关系到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大事,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因此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应站在民族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德育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形式来认真抓好德育教育。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不是靠一两件事一两次活动就能奏效的,需要各方面采取各种措施运用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做好各项工作。

  1、建立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在学生中开展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开展德育工作不能“打游击战”或者“打突击战”,不能看发现了什么问题就开展什么方面的教育,没发现问题就不开展德育工作;也不能上级部门有什么要求或指示了就开展一段时间,某一段时间上级部门没有要求或指示就不开展。要明确,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有首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建立一个可规范操作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对每学年、每学期的德育工作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有效的奖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负有德育责任和任务的班主任、德育政治课教师、有关部门及管理工作人员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并激发和调动他们开展德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从制度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能不断地取得更好的实效。

  2、德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和决策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

9 7 3 1 2 3 4 8 :
皖公网安备 34088102000273号     |     皖ICP备17008546号-1

Copyright © 2007-2019   安徽省桐城中学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56-6121503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公园路10号

技术支持:桐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