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是我们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更是我们从世界范围内研究未来教育的出发点。从当前的教育实践所存在的弊端,我有如下认识与建议提出向教育界同仁探讨,求得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面向未来,应从理论上认识到“审美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本质与灵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有创造力,文明是人类用头脑和双手造成。并且,要求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从美学角度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审美思维创造,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理想程度,也是万物之灵与美所在。人类对客体的认识无止境,“审美创造”也无止境。同时,以往人类的认识由于受到历史或科技水平的制约,有的“认识”就有偏面性或非本质的成份,甚至有错误的地方。对此,必须有所疑,要进行认真的探讨,可能有新的发现与创造。人的“审美创造”精神也是对美的执着追求,创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追求美的过程。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什么创新创造,即使有也是不自觉运用了“美的规律”。因此,培养人审美能力,开发人的“审美创造”力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美育与创造是两个拆不开的“轮子”;尤其面向未来的“信息时代”,技术创新是经济可持继发展的中心环节,离开了管理、技术创新与开发就没有经济的发展。还有,一切文化艺术繁荣更离不开美育,如果没有“审美创造”,那么任何的文化艺术品,也就没有持久的生命力。同样,一切社会改革,都是一种管理与制度的创新,就更需要有“审美创造”性的人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推为社会改革的首要任务,甚至有些国家的总统自称“教育总统”,亲自抓教育改革,如美国在1983年发表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接着实施了“2061计划”,其基本精神是改革课程设置,减少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换来了九十年代经济持续增长。实践证明了“审美创造”是促进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理论。由此,面向未来必须注重“审美创造”教育。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而且是思想解放的逻辑的必然结果。更是“科学发展观”所涵盖的应有之意!
其次,面向未来,必须重视“审美创造”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把德、智、体、美素质凝聚起来化为一体,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下嫁到人的有机整体上。其内涵主要有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以“公”为先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从心灵上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把握“审美创造”的方向。
2、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与心理素质,尤其在竟技体育中养成具有迎接挑战的吃苦耐劳意志与勇气,以此锤炼人的“审美创造”物质基础。
3、培养学生有宽厚、扎实的基本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以此夯实“审美创造”的基本功。
4、培养学生有艺术爱好与审美能力,以此激发创造的灵感与火花,增强学生“审美创造”的动力。
5、培养学生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敢于发问的好学精神,一切发现、发明也可能从发问开端,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以此养成问题意识,才有“审美创造”的起步。
6、培养学生敏感、细致、精准的观察事物,且升华为审美能力,再从多维想象与思考中发现别人未发现的科学奥妙,以此悟出“审美创造”的萌芽。
7、培养学生有丰富想象、联想、模仿能力,有时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既能概括宇宙之大,又能分析粒子之微,善于运用非线性的形象思维,以此抽象出“审美创造”的理论与方法。
8、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敢于解放思想,不迷信权威与本本,遇事设疑,运用审美思维的批判性与发散性,去开拓“审美创造”的视野。
9、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终身学习习惯和不怕困难的毅力,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以此跨越失败去获得“审美创造”的成功。
10、培养学生与别人交往、沟通和共事的能力,且创造和谐氛围,以此集群众智慧,充分运用大协作精神,进行集体的创新创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以上10项目标,基本概括了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品格。它是以“审美创造”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其实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较理想的实现形式。回顾封建文化的“德”育观念,其实质是束缚人的精神枷锁,如“三从四德”就是规范人的行为准则之一,要求人做“听话”的奴才或是“工具”;所谓“才”也是偏重于书本上“知识”,这种知识缺乏实践、科技与审美的含量,即缺乏生气与活力,这严重地制约了人的智力、体力和心理发展,为这种文化服务的教育就是一种偏面教育或“病态教育”!今天,“德才兼备”尽管被延用,其观念必须更新,要摒弃那种陈腐的人才观,尤其是为未来着想,其内涵必须重视人的身心素质和“审美创造”的品格。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就必须从偏面教育转到全面教育;从“德才兼备”转变到“德智体美兼备”的人才观念。例如那种带病提拔官员,就是这种观念的反动!
最后,从以上分析,我们应理解到美学理论是面向未来的理论,是指导教育思想解放的武器,更是指导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它超越了时空,指向未来的长远视野去观察和思考教育问题,从而有力推动了教育思想与观念更新,就能理解“审美创造”教育时代意义与价值。作为教师要认识到从事的工作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由于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一切教研成果都必须由教师来操作与实施,这就要求教师应有“超前”意识与观念,尤其显得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重要意义,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实践!由此,作为合格教师除认真学习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至少还应抽出时间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尤其要学习与研究一些美学知识与理论,其中“研”是关键,要学中有“研”,以“研”促学,以“研”促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没有学与“研”就不可能转变。正如陶行知所说:“国之兴衰,视乎教育;而教育之路,视乎研究”。但至今有些学校仍没有设置教科研办公室,这怎能有计划有步骤的深化教育改革呢?!这是因为思想观念转变是不可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法,更不能简单化、形式化,必须有人带领深入教学第一线,要经听课、实验、示范、调查等,总结经验,才能推动教育改革。当前要实施素质教育,应重视“审美创造”教育的思想导向,人的“审美创造”性就是一种人格美的特征,它是一种精神状态,即是一种经过科学抽象的综合素质。如同人吃食物,经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养料构成生命的活力,绝不能食而不化,吃什么吸收什么。因此,培养学生“审美创造”性,应成为各科教育教学活动基本指向与目标。否则,侈说“素质”仍能掩盖旧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因为任何一种教育都可以培养某种“素质”。如果把“素质”一词割碎,各科教师都强调各自学科的“素质”重要,什么语文“素质”,数学“素质”,音乐“素质”等,至今仍被人称“副科”的音、体、美的“素质”大概可有可无了,如今这些“素质”又不能化为“审美创造”,而是各行其是,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布置作业,强化练习。这种对素质教育简单化、形式化现象也无异于盲人摸象。若对“素质”一词孤立理解它,那么“素质”的经念的越多,则课程门类也越来越多,作业负担也越来越重,学生哪有时间与空间开展各自爱好的实践活动,以便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恰恰相反,也就从整体上分割了综合素质,即扼杀了学生“审美创造”性!而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尊重学生个性、爱好和权利,即是“以人为本”。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还权利给学生,还民主给学生,还时间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思想和手脚,在生动活泼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把素质教育化在一起,那就是有创新创造的思维与能力,这才达到教育最高目标与美的境界。